情绪来了,走了,又来了……..
情绪如潮水,来了,退去,又悄然涌回……
它最初或许只是简单的失落、焦虑与不安,但当这种“心灵演练”不断重复,它便从短暂的情绪波动升级为根深蒂固的“心理习惯”,最终异化为一种病态的“精神资本”。
这种情绪再稍微延伸一下,就很容易与更多人引起共鸣。
很多人被动地将学习和工作作为生存、发展的工具,尽管难以从中获得真正的快乐与成长,却不得不咬紧牙关,日复一日地坚持。
表面上看似正常,内心深处却隐藏着难以察觉的失落、焦虑与不安。
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已成为当代人的集体隐疾。
坦白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有定期爆发的情绪或习性,我们总是被这些情绪和习性操纵着,当它袭来时,我们就会完全认同它,成为它,甚至享受它。
是的,享受它,因为很多时候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科学证明,人的大脑中控制某种情绪或行为的神经回路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强化而得以拓展和生长的。
比如,我们第一次经历悲伤时,相应的神经元被激活;第二次、第三次经历相似情绪时,这条神经通路便得到强化。
同理,第一次感到愤怒时,大脑中特定的神经网络被唤醒;随着愤怒情绪的反复出现,这条路径变得越来越畅通无阻。
当某种情绪频繁发生或被持续强化,相关的神经连接就会变得自动化。
最终,即使外在环境并未触发情绪,大脑内部的“情绪时钟”也会根据记忆中的情绪周期,计算出“该产生这种情绪了”,于是我们便会在毫无缘由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体验到相应的情绪。
最初,我们是情绪的主人;渐渐地,情绪却反客为主,成为我们的主人。
情绪是内心感受的外在显现,它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对错之分。
但它绝非可以简单忽略的短暂感受,而是心灵有所牵挂与不平的表现,是一种召唤我们关注的心理状态。
情绪具有双重功能:它既可以引导我们向内审视,也可以促使我们向外表达。
向内审视,需要我们勇敢面对内在的纠结与不平衡;
向外表达,则需要我们诚实地展现真实的自我感受。
然而,现实中我们常常只停留在表面:向内看到的只有情绪本身,向外表达的也不过是情绪的简单宣泄。
于是,情绪沦为神经与生理系统自动产生的分泌物,不再是我们内心感受的真实表达,而变成了一种畸形、僵化且麻木的心理病症。
中国传统医学早有洞察:“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
这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任何情绪过度都会伤害身体相应的部位。
而这些身体部位出现的病症,实际上是在以病痛的方式吸引我们的关注,提醒我们内在的不平衡。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绪,进而洞察内在真实的感受。
情绪之潮依旧会来,但我们可以学会与之共舞,而不是被它淹没。
在这场心灵征程中,真正的胜利不是消灭情绪,而是认识情绪、接纳情绪,最终超越情绪的束缚,找回内心的平静与自由。